山西省2024年九年级教学质量检测(8月)试题(数学)

山西省2024年九年级教学质量检测(8月)试题(数学)试卷答案,我们目前收集并整理关于山西省2024年九年级教学质量检测(8月)试题(数学)得系列试题及其答案,更多试题答案请关注本网站↓↓↓

试题答案

山西省2024年九年级教学质量检测(8月)试题(数学)试卷答案

以下是该试卷的部分内容或者是答案亦或者啥也没有,更多试题答案请捕获只因

原子上有孤对电子,易形成配位键,在邻二氮菲分子内有2个N原子,则F2+和3个邻二氮菲分子形成配合物时,F+的配位数为6,B项正确;由图可知邻二氮菲分子中没有手性碳原子,C项正确;用邻二氮菲测定F+的浓度时应控制pH在适宜范围,这是因为当H+的浓度较高时,邻二氨菲中的N优先与H+形成配位键,导致与F2+配位能力减弱,而当OH浓度较高时,OH与Fe+反应,也影响Fe2+与邻二氮菲配位,D项错误

8.B【解题分析】由题可知:Z为P元素;W为S元素;Y为Na元素;X为N元素

S的电负性大于P,A项错误;电子层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大,Na+有两个电子层而S-有三个电子层,因此S-的半径较大,B项正确;同一周期元素原子的第一电离能,总趋势为依次增大,但由于第ⅡA、VA族元素的电子排布结构为全充满或半充满状态,原子结构较为稳定,故第ⅡA、VA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较相邻两个主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较大,故P的第一电离能大于S,C项错误;NH中含有分子间氢键,因此NH3的沸点高于PH3的沸点,D项错误

9.C【解题分析】电负性大小顺序为N>C>H,A项错误;酞菁钴中碳原子均采取sp杂化,B项错误;N原子与其他原子形成3对共用电子即可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,所以2号和4号N原子与Co(Ⅱ)通过配位键结合,C项正确;1号和3号N原子均形成3个共价单键,均有1对孤电子对,则形成的空间结构为三角锥形,D项错误

10.D【解题分析】N2H4和P2H4均是分子晶体,沸点的大小取决于分子间作用力,与键能无关,N2H的沸点大于P2H4是因为N2H4分子间形成氢键,A项错误;分子的极性大小取决于共价键极性大小和分子的结构,而共价键极性大小与形成共价键的两种元素电负性差值大小有关,电负性差值越大,共价键极性越强,P与C1的电负性差值比N与C1的大,因此,PC3的分子的极性比NCL3大,B项错误;NH3和PH3分子的VSEPR模型为正四面体形PH中P一H键键长大于NH3中N一H键键长,成键电子对对键角的支撑作用较弱,PH?中P一H键键角小于NH3中N一H键键角,C项错误;Br半径大,与P原子半径的比值较大,作为配位原子与P作用的配位数较少,不能形成[PBr],D项正确

11.(1)2s22p3(2分)(2)N>O>C(2分)(3)①三角锥形(1分);sp3(2分)②3(1分)③d(2分)(4)c(2分)12.(1)H2S>SiH4(2分)(2)SiO2为共价晶体而SiCl4为分子晶体(2分)(3)sp(2分);平面三角形(1分)·68【23·G3DY(新高考)·化学·参考答案一SJB一必考一FJ】

分析分别在原式两边乘以M,再乘以N(最小公倍数),再根据整数的性质和假设的方式,使得命题得以证明.

解答证明:当m=1时,a1=$\frac{1}{2}$,显然不是整数,结论成立.
下面证明,当m≥2时,am=$\frac{1}{2}$+$\frac{1}{3}$+$\frac{1}{4}$+…+$\frac{1}{2^m}$也不可能是整数.
设S=$\frac{1}{2}$+$\frac{1}{3}$+$\frac{1}{4}$+…+$\frac{1}{2^m}$,令M=2m,在S两边同时乘以M得:MS=$\frac{M}{2}$+$\frac{M}{3}$+$\frac{M}{4}$+…+1,
等式右边的每一项$\frac{M}{k}$(k=1,2,3,…,2m),要么是整数,要么是一个分母为奇数的不可约分数,
再来考察那些分母为奇数的不可约分数的项.
因为m≥2,故在所有的分母当中(都是奇数)必定存在一个最大的奇素数,
设它为p,这样在分母中去掉p,设余下的奇数的最小公倍数为N,
在MS=$\frac{M}{2}$+$\frac{M}{3}$+$\frac{M}{4}$+…+1两边再同时乘以N,得到MNS=$\frac{MN}{2}$+$\frac{MN}{3}$+$\frac{MN}{4}$+…+N.
等式右边的每一项$\frac{MN}{k}$(k=1,2,3,…,…,2m),仅当k=p时,$\frac{MN}{k}$不是整数,其他的项都是整数.
所以等式右边最后得到的不是整数,因此,等式左边的MNS也不是整数,
显然,若S是整数,那么就与MNS不是整数相矛盾!
所以am不可能是整数.证毕.

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整数的性质,涉及到整除,素数,最小公倍数等知识点,通过多次构造使得命题得以证明,属于难题.